現行刑法的效力

1.意義:刑法效力所及之範圍

2.種類:人、時間、空間的效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人的效力

1.意義:刑罰權的內容與範圍必須經由法律明定

2.原則:本國領域內犯罪之人(刑法3)

   例外:憲法性與國際性的特定職務身分

3.憲法性特定職務身分

   a.國會議員(憲73、釋435)

   b.總統(憲52)

4.國際性特定職務身分:外國元首、家屬、外交人員...

 

Q.地方議會議員有無刑法豁免權?釋165,但依釋435,言論免責權仍有限制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時間效力

1.以行為時法律為準(刑1):不得溯及既往

2.刑法變更可罰性範圍或法律效果(刑2第一項):從舊從輕

3.刑2第一項:a.行為後:行為終了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b.法律有變更:專指刑罰法律變更(釋103、通說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應視變更的部分是否具有規範性(林山田)

 

Q.何謂限時法?限時法可否溯及既往?

    限時法:一定期間有效法律

    多數人說法:有規定溯及既往,才有效力。

    甘:都應該要有溯及既往,才不會有問題存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空間效力

1.主要原則:屬地原則(刑3、4)

Q.在我國駐外使館犯罪者?

   學說:依國際慣例,視為在我國犯罪。

   實務:除非該國放棄,我國才有追訴權。

   林:刑3沒提到使館,如果追溯的話,違反類推適用。

2.輔助原則(為了避免屬地原則適用欠缺彈性)

  a.屬人原則(刑6、7)

  b.保護原則:國家法益(刑5第一款到第七款)、個人法益(刑8)

  c.世界法原則(刑5第八款到第十二款)

3.外國裁判之效力(刑9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刑法的立法解釋

1.立法解釋:針對法律條文中特定用詞,以立法的方式做成定義。

2.地位:效力最強的解釋。

3.功能:a.避免因見解不同而產生適用上之歧異b.使條文化繁為簡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公務員

1.修法前:職務公務員(舊刑10第2項)

2.修法後(甘):

a.身分公務員(刑10第一款前)

依法令任用+服務於國家或地方機關+法定職務權限

b.授權公務員(刑10第一款後)

依法令授權+從事公共事務+法定職務權限

c.委託公務員(刑10第2款)

國家、地方機關依法委託+從事公共事務+需與委託權限有關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公文書

1.定義: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(刑10第3項)

2.私文書:公文書以外之文書。

3.判斷方式:形式上判斷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重傷

1.定義:刑10第四項

2.毀敗:機能完全並永遠喪失效用。

Q.潑人硫酸,致手臂皮膚灼傷糜爛,但康復後手臂仍能活動自如,是否構成重傷?符合第6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性交

1.定義:刑10第五項

2.非基於正當目的:

3.使之接合:

4.批評:a.增加"非基於正當目的"乃多餘 b.包含變態行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犯罪定義

1.形式犯罪定義:法有明文規定其刑罰效果之行為,即為犯罪。

2.實質犯罪定義:具備不法、罪責、應刑罰性之行為。

3.不法(侵害法益):犯罪係一種不法行為。

  a.故意既遂

  b.過失既遂

  c.故意未遂

  d.過失未遂

4.罪責(可非難性):犯罪係一種具有罪責的不法行為。

5.應刑罰性(刑罰必要性):乃政策考量之問題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刑法的行為

1.刑法的犯罪判斷,僅以人類的行為作為評價對象,客觀不可見的人類思想,是無法從事刑法評價的。

2.行為:出於意思所主宰,而具刑法重要性的人類行止。

3.作為與不作為

  a.作為犯

  b.純正不作為犯

  c.不純正不作為犯

4.犯罪判斷:行為->構成要件該當性->違法性->有責性(罪責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構成要件該當性

1.意義:判斷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範的行為。

2.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:行為主體、行為客體、行為、行為時特別情狀、行為結果、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

3.主觀構成要件該當性:故意、過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違法性

1.意義:行為實現不法構成要件且無正當化理由,即具違法性。

2.種類:法定阻卻違法事由、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有責性

1.意義:以刑法規範之觀點,對行為人行為之非難。(非難可能性)

2.種類:責任能力、不法意識、期待可能性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犯罪判斷理論

1.意義:檢驗行為是否構成犯罪

2.實務、通說皆採三階段理論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階理論

1.構成要件該當性

2.違法性

3.有責性

------------------

二階理論

1.不法構成要件該當性

   a.構成要件該當

   b.違法性

2.有責性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比較

1.原則上,一個事實是否構成犯罪,用兩種理論檢討,結果應該皆相同,只有在"容許構成要件錯誤"、"反面容許構成要件錯誤"才會有所不同。

2.就三階理論,一個行為如果不具構成要件該當性,則根本不具刑法重要性,乃是一個與刑法不相干的行為。

   如果行為已經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,只不過因為不具違法而不成立犯罪,那這個行為仍是一個具有刑法重要性的行為。

   二階理論不具警告作用,行為不具刑法重要性。

3.採三階理論者認為,將構成要件該當性與違法性分開檢討,具有警告作用。亦即在警告行為人,雖得主張不具違法性而不成立犯罪,但他行為仍舊已經侵害法益,具刑法重要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芸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