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
1.意義:確認行為與結果是否有因果關係並且是否可以歸責
2.順序:因果關係理論->客觀歸責理論
3.因果關係理論:條件理論、修補理論。
4.客觀歸責理論:風險創造、風險實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條件理論
1.意義:對於結果之發生,不可想像其不存在之條件,即為刑法上之原因。
2.特性:
a.所有的條件等價,不論遠近或偶然。
b.因果關係的判斷純屬經驗認識的問題,並不涉及法律評價。
3.實際運用:
a.明確事實與經驗法則
b.罪疑唯輕原則的適用
4.案例類型
a.雙重因果:
多數彼此獨立的條件同時存在,且任一條件皆可單獨造成結果發生。
->數個具有擇一關係而非累積關係的條件,雖可想像其不存在,但結果仍會發生者,則該條件仍屬結果的原因。
b.累積因果:
多數彼此獨立的條件同時存在,任一條件皆不能單獨造成結果發生,而係共同作用始導致結果發生。
->此乃客觀歸責之問題。
c.超越因果
原來的條件已經開始作用,但由於其他迅速且獨立之條件介入而超越原來進行中之因果關係。
->前條件與最終結果間欠缺因果關係。
d.因果關係中斷:
一般人理智上無法預測的第三者介入或被害人的自招風險行為。
->因果關係無所謂中斷,因果關係始終存在,故僅係客觀歸責之問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修補理論
1.相當理論:
只有構成要件相當之條件,或結果相當之條件,才是具有刑法意義的原因。
完全脫軌或偏離常態之條件,就結果來說不具因果關係。
->少數說,漸被客觀歸則取代。
2.重要性理論
造成結果之條件,必須同樣具有刑法重要性。唯有構成要件相當的條件,始能認為係形成結果歸責之原因,而具有因果關係。
->區分結果原因與結果歸責。
3.個別化理論:
將條件個別化而做評估,以定其因果關係。
->不為學者所採。
4.相當性理論及重要性理論必須以條件理論作為歸責判斷之前提,反而會使條件理論在因果理論的地位益加穩固。
5.相當理論及重要性理論乃在判斷條件在法律上是否有可歸責之性質,實際上屬於歸責理論的一部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客觀歸責理論
1.意義:行為對於行為客體製造或升高了一個法所不容許的風險,且該風險在事件歷程中實現,而導致結果之發生,該結果方可歸責於行為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風險製造
1.降低風險:降低風險之行為不可歸責。
2.容許風險:未製造法律上有重要性之風險,行為不可歸責。
3.容許信賴:製造法律所容許之風險,行為不可歸責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風險實現
1.常態關聯性:發生結果超出事物之通常歷程且無法依一般生活經驗預料者,不可歸責。
2.規範保護目的:違反注意義務之行為所造成之侵害,非該注意義務逤保護之利益,則不可歸責。
3.義務違反之關連性:義務的違反和利益侵害必須有關連。
4.自我負責:被害人有意識地自陷風險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