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錯誤概說

1."錯誤"定義:行為人"主觀認識"與"客觀事實"不相符合。

2.各個犯罪要件中,不須考慮行為人主觀認識的部分,即無發生錯誤的可能。

   (ex.因果關係、客觀可罰要件...)

3.分類:

<正面錯誤>

一、事實面

(一)構成要件錯誤

(1)行為主體的錯誤

(2)行為本身的錯誤

(3)行為客體的錯誤(等價、不等價)

(4)打擊錯誤(等價、不等價)

(5)因果歷程錯誤(偏離、提前、延後)

(二)容許構成要件錯誤(誤想防衛、誤想避難)

 

二、法律面(違法性錯誤)

(一)禁止(誡命)規範錯誤

(1)禁止錯誤(禁止規範存在與否的錯誤)

(2)包攝錯誤(禁止規範適用界線的錯誤)

(二)容許規範錯誤

(1)容許錯誤=間接的禁止錯誤(容許規範存在與否的錯誤)

(2)容許包攝錯誤(容許規範適用界線的錯誤)

 

<反面錯誤>

一、事實面

(一)反面構成要件錯誤

(二)反面容許構成要件錯誤(偶然防衛...)

二、法律面

(一)反面禁止規範錯誤

(1)反面禁止錯誤(禁止規範存在與否的錯誤)

(2)反面包攝錯誤(禁止規範適用界線的錯誤)

(二)反面容許規範錯誤

(1)反面容許錯誤(容許規範存在與否的錯誤)

(2)反面容許包攝錯誤(容許規範適用界線的錯誤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構成要件錯誤

1.定義:行為人主觀上並未認識構成要件所明定的客觀構成要件事實,而造成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情形。

2.處理方式:欠缺主觀構成要件要素中,故意的"知"要素,阻卻故意。

3.種類:

(一)行為主體的錯誤

1.僅發生於特別犯的情形。

2.行為人必須認識該身份關係,方具構成要件故意。

(二)行為本身的錯誤

1.行為人不知其行為會導致犯罪結果發生。

(三)行為客體的錯誤

(1)等價的客體錯誤

1.主觀上想像客體與客觀上侵害客體,具備構成要件等價性時,不阻卻故意。

(2)不等價的客體錯誤

1.對於客觀侵害的客體因欠缺認識,阻卻故意,而是否過失依個案審查。

2.對於主觀想像的客體具有故意,原則上成立未遂(反面構成要件錯誤)。

3.想像競合從一重處斷。

(四)打擊錯誤

(1)客體錯誤與打擊錯誤的區分

(2)通說

1.對於客觀侵害的客體因欠缺認識,阻卻故意,而是否過失依個案審查。

2.對於主觀想像的客體具有故意,原則上成立未遂(反面構成要件錯誤)。

3.想像競合從一重處斷。

(3)少數說

1.區分等價與不等價。

2.等價的打擊錯誤,不阻卻故意。蓋法律概念上應該只有殺人的故意,而無所謂殺死哪一個人的故意。

3.林山田的批評:少數說將之視為擇一故意,始能得出此一結論。但是事實上,此時行為人之故意只具體地針對特定的攻擊客體。

(五)因果歷程錯誤

(1)定義:行為人對於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演變歷程,主觀認知與客觀實際歷程不一致。

(2)單一行為

1.德國通說實務:以客觀歸責理論說明。行為人製造的風險並未減輕,而且風險實現造成實害結果發生,具客觀可歸責性,成立故意既遂。

2.國內傳統學說:以相當因果關係說明。因果歷程在一般人之經驗上可認為相當時,成立故意既遂。

(3)複數行為

 

<結果延後發生>

1.概括故意說:複數行為視為一整體行為,皆係在犯罪故意下。

2.數罪併罰說:依同時性原則。故應論以未遂犯與過失犯數罪併罰。

3.第一行為關鍵說:判斷關鍵點在第一個行為,若與最終結果間的因果歷程並未超出可預見的界限,而與行為人預期結果相當時,應論以故意既遂,否則則為故意未遂。(視因果歷程偏離是否重要)

<結果提前發生>

1.已著手實行:故意既遂

2.未著手實行:過失既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禁止規範錯誤

1.禁止規範錯誤

(一)意義:行為人誤解其行為為法律所允許,亦即欠缺不法意識。

(二)種類:

(1)直接的禁止錯誤

1.禁止錯誤(誤以為禁止規範不存在)

2.包攝錯誤(誤將禁止規範限縮解釋)

(2)間接的禁止錯誤(容許規範錯誤)

1.容許錯誤(誤以為容許規範不存在)

2.容許包攝錯誤(誤將容許規範擴張解釋)

 

2.直接禁止錯誤的處理方式(涉及不法意識的定位)

1.故意說:不法意識為故意要素,欠缺不法意識,阻卻故意。

2.罪責說:不法意識乃獨立的罪責要素,欠缺不法意識只影響罪責,不阻卻故意(刑16)

 

3.不法意識的認定:

"應參酌行為人的社會地位及其個人能力,在可期待行為人運用其認識能力與法律、倫理價值觀的範圍內,視其是否能意識到行為的不法。對之若有所懷疑,應負查詢義務,而不可自我妄斷"

1.可避免的禁止錯誤:減輕或免除罪責。

2.不可避免的禁止錯誤:阻卻罪責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容許構成要件錯誤

1.容許構成要件錯誤:行為人對於法定阻卻違法事由客觀情狀存在的誤認。

  ex.誤想防衛、誤想避難、誤想承諾...

2.處理方式:

 1.負面構成要件要素理論:此即為"構成要件錯誤",阻卻故意。

 2.故意理論:不具不法意識,阻卻故意。

 3.嚴格罪責理論:不具不法意識,依"禁止錯誤"處理方式,減免罪責。

 4.限縮罪責理論:類推適用"構成要件錯誤",阻卻故意。

 5.限縮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:非構成要件錯誤亦非禁止錯誤,但法律效果適用"構成要件錯誤",且減免故意罪責,而非減免構成要件故意。

 

3.採"限縮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"理由

 1.阻卻違法事由乃在處理違法性之問題,應不會產生阻卻構成要件故意的效果。故只能在罪責層次討論其效果。

 2.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乃事實面的錯誤,性質與禁止錯誤乃法律面的錯誤有所不同。

 

4.反面容許構成要件錯誤

 1.行為人對於法定阻卻違法事由客觀情狀存在的不知。ex.偶然防衛

 2.處理方式:既遂犯之構成要件該當,成立既遂犯。不能阻卻違法,充其量只有量刑之問題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反面錯誤

1.反面:行為人之錯誤對自己不利。

2.反面構成要件錯誤:

 1.行為人主觀上具備構成要件故意,但對客觀事實的有誤認,實際客觀上不能實現構成要件。

 2.成立未遂犯。

3.反面容許構成要件錯誤

 1.行為人對於法定阻卻違法事由客觀情狀存在的不知。ex.偶然防衛

 2.處理方式:既遂犯之構成要件該當,成立既遂犯。不能阻卻違法,充其量只有量刑之問題。

 

4.反面違法性錯誤:

 (1)反面禁止規範錯誤

  1.反面禁止錯誤(誤以為禁止規範存在)

  2.反面包攝錯誤(誤將禁止規範擴張解釋)

 (2)反面容許規範錯誤

  1.反面容許錯誤(誤以為容許規範不存在)

  2.反面容許包攝錯誤(誤將容許規範限縮解釋)

 (3)處理方式:幻覺犯、妄想犯,不成立犯罪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空白刑法錯誤

1.空白刑法錯誤:行為人對於空白刑法中,作為禁止內容的補充規範發生錯誤。

2.處理方式:

 1.填補規範的不法構成要件要素錯誤:構成要件錯誤,阻卻故意。

 2.不知填補規範存在,或誤認行為不受填補規範禁止:禁止錯誤,欠缺不法意識,影響罪責。

    ->填補規範乃空白刑法不可或缺之一部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芸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