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意作為犯之不法構成要件該當性
1.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:
a.行為主體
b.行為客體
c.行為
d.行為時特別情狀
e.行為結果
f.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
2.主觀構成要件該當性:
a.構成要件故意
b.法定意圖:條文中附加特定"意圖"者,即為意圖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構成要件故意
1.故意的要素:實現客觀不法要件的知與欲
a.知:行為人對於客觀構成要件全部有所認識。
(1)基於合理的推論
(2)高度預見可能性
b.欲:行為人有實現全部客觀構成要件的決意。
(1)意欲要素必要說
(2)意欲要素無用說
2.故意的類型
a.直接故意(刑13第一項)
*特定故意犯:條文中有"明知"之故意犯,若僅具間接故意則不具構成要件故意。
b.間接故意(刑13第二項)
3.故意的對象:
a.全部客觀構成要件事實
b.事實的社會意義(以是否須經法官的評價做區分)
(1)記述性構成要件要素
(2)規範構成要件要素
->通說:意義的認識,須達行為人所屬社會的一般人所得理解的程度。
4.故意的個數:
a.累積故意(概括故意):行為人預見行為將會同時侵害數客體,實現多數不法構成要件。
->想像競合,從一重處斷
b.擇一故意:
(1)客體擇一
(2)互斥構成要件擇一
5.故意的時點:行為時。
6.故意作為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違法性概說
1.行為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,原應加以處罰,但是若該行為係社會或法律所允許,且亦是社會共同生活所需,則應不具違法性,'不構成犯罪。
2.行為實現不法構成要件,推定具有違法性,而此推定只有在具有合法化事由時方可被推翻。
3.合法化要素
(1)客觀合法化要素
(2)主觀合法化要素
4.違法性的分類
(1)形式違法化
(2)實質違法化
5.阻卻違法事由種類
(1)法定阻卻違法事由(刑21~24)
(2)超法律阻卻違法事由(學說、判例、習慣法)
6.阻卻違法事由之效力
留言列表